close
親愛的卡生拿:
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就想起妳,那是描述一個日本女高中生作家的故事。是關於集體和個人的關係故事。
節錄
『手提電話、手機電郵、電腦‧‧‧‧‧,不論何時何地,只要幾個按鍵,就可以跟「一些人」有連絡的感覺。是一種「在一起」的感覺。因此,只要不跟人「在一起」,人就自然而然的感覺不安。因此,當自己「一個人的時侯」,總會被人家覺得自己是「寂寞」的人,從而慢慢,問始擔心別人怎看自己。』華惠小姐說。
很多「日本通」都說,日本是一個群體主義的社會,很多日本的心理學者都以不同的比喻、說法去解釋日本的集體主義。學者派多一點的,就會把佛洛依德拿出來,指人類除了溫和飽,「被人了解」大抵是溫加飽以上的第三個需要。可是,被人「了解」倒不是簡單的。因此,比較「在地派」〈down-to-earth)的學者就會說,只要在一起,一起做同一件事,微小的力量加起來,就會造就驚天地泣鬼神的事。
………
加上,「擁有共同經驗」也是在傳播理論中,兩個人要溝通的基本「需要」。情況有點像感情已轉淡的夫婦決定要生孩子一樣,「只要在一起,共同做一件事」,就算「大家不明不白」,肩擦肩的帶來的安全感,至少也會暖。
………
「大家都對着同一個目標努力,就會忘記自己喜歡什麼。」華惠小姐說。
哈哈哈,那麼為了賺錢,放棄上大學,或是為了將來生活,就算不喜歡也念醫科會計的香港年輕人呢………?
「有很多朋友,都會說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。他們都很煩惱。因為大人都會叫他們將來選擇學校時,都要選自己喜歡的事。可是,他們總不知道他們喜歡的是什麼。人生遊戲,選擇好像是很重要的。
「可是,我覺得『喜歡的事』,用力是找不到的。喜歡的事,應是一直在身邊的。
「比方說,一個喜歡烹飪的孩子,她不會芭蕾、不會鋼琴,母親們倒會在別的大人面前說那個孩子『什麼都不會』。可是,就算『整野食』在生活是一件多麼常見、多麼微小的部分,都應該好好的珍惜。因為,就算多麼微小,這都是那個孩子的天份,不可抺殺。」華惠說。
一個人的時間 健吾 信報 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日
我想這篇文章很適合你,知道怎麼做就去做吧。
日日被你串的 K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
